
銀行股市盈率低卻沒人碰的原因在于股本總數較大,漲跌幅度較小,無法走出大規模上漲的行情。
從銀行的股東結構上來講,銀行股權非常集中。股東一般由財政部、匯金公司以及各級政府國資委組成。這些機構沒有在特殊時期拉高市值的欲望,因為他們不擔心被收購,也不需要急切減持以套現,只有在少數時間有主動做大市值的意愿,或者在出現危機或經濟發展勢頭變差時,為了保持股市整體的穩定而進場買入穩定市值。
其次由于銀行的股本總數規模較大,這就不便于大資金主動的去拉升股票,眾所周知股票的上漲本質上來講是一種資金運動,當資金持續買入時,股票價格上漲,有些股票股本總數小,公司規模也相應較小,大資金拉動股價的成本較低,因此出于炒作與獲利的目的大資金更傾向于股本少規模小的公司進行炒作;而銀行的股本總數是非常巨大的,在上證指數當中也扮演著極高的權重,想要拉動這樣股的股票所需要花費的成本是巨大的。這就降低了銀行股炒作的風險收益比,因此銀行股很難像創業板股票或中小板股票那樣出現大幅度連續性的上漲。
銀行股的主要收益來源于銀行股的分紅,這是由于銀行的日常經營狀況良好,資產業務與負債業務規模不斷擴大。手續費收入與資本收入連年增長,使得銀行可以拿出更多的紅利來向股東進行分發。
因此如果是風險厭惡水平較高,希望能夠獲得穩定收益,不苛求高收益的投資者,可以選擇主動投資銀行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