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需要先編制財務報表,然后再根據這些財務報表來計算和申報企業所得稅。企業應按照財務準則編制財務報表,包括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這些財務報表反映了企業在特定會計期間內的財務狀況和經營表現。根據財務報表,企業可以計算出應納稅所得額,該金額是企業在稅法規定下需要納稅的利潤額。這通常需要進行各種調整,如非稅收收入和費用/稅前利潤調整等。以上就是先報財務報表還是先報企業所得稅相關內容。

企業所得稅計提和繳納的金額不一樣
1、預繳所得稅:根據稅法規定,企業需根據上年度的利潤預繳所得稅。預繳所得稅通常根據稅法規定的稅率和稅基計算得出。然而,年度結束后,企業的實際利潤可能與預繳時的預估有所不同,導致計提金額與實際繳納金額的差異;
2、優惠政策和減免:某些企業可能符合特定的稅收優惠政策或享受稅收減免措施,這些優惠和減免會影響最終的實際繳納金額。例如,政府可能針對某些行業/地區或特定項目提供企業所得稅的減免或降低稅率;
3、從利潤中扣除費用:企業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可以根據稅法規定的規則,扣除合法的費用和損失。這些費用和損失的扣除會降低企業應納稅所得額,從而影響最終的實際繳納金額。
企業所得稅計入什么科目

1、計提應交企業所得稅:這是一個負債科目,用于記錄當前會計期間內應計提的企業所得稅;
2、應交企業所得稅:這是一個負債科目,用于記錄實際應繳納的企業所得稅;
3、長期待攤企業所得稅:如果企業獲得了長期待攤費用的稅務調整,這一部分未計提的企業所得稅可以記錄在這個長期待攤的資產科目;
4、稅項及附加:這是收入表的費用科目,用于記錄企業在會計期間內繳納的各種稅費,其中包括企業所得稅。
本文主要寫的是先報財務報表還是先報企業所得稅有關知識點,內容僅作參考。